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系列部署要求,落实乡村振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政策要求,统筹安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活动,将三太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一、村庄概况
1.1区位条件
陶辛镇位于芜湖市的东南部,湾沚区的西南部,青弋江下游西岸。三太村位于陶辛镇的东部,南靠青弋江,新芜经济开发区绿色农产品产业园坐落于此,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副业有水产、大棚蔬菜等。
1.2村庄现状
三太村村域面积6.82km2,主要分为保太、定丰两个片区,共有18个居民点,1275户,4159人,湾老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非常便捷。
1.3产业现状
三太村一产部分多以传统农业种植(水稻和油菜)为主,部分农田稻虾混养,二产部分以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建材加工、服饰包装为主,三产部分有村民自主经营的农家乐和家庭农场。
1.4 配套设施现状
1.4.1道路交通设施
村庄道路主要依靠湾石路、湾老公路、县道017对外联系,村庄居民点之间联系道路基本已经畅通,部分道路路面宽度较窄、路面情况较差,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1.4.2公共服务设施
现状公共设施配套较为齐全,主要包含公共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村庄有2处健身广场和多处便民超市。
1.4.3基础服务设施
供水设施:供水水源来自湾沚区自来水厂,水压较为稳定,生活用水能够得到基本保障。
雨水设施:沿主要道路设置雨水明沟,自然排放到周边水体和耕地里。污水设施:村庄改厕基本完成,有1处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有待完善。
供电设施:农村线改已完成,供电能够得到基本保障。
通信设施:通信基站、光纤电缆、有限电视等设施均实现全覆盖。
交通设施:在湾石路和湾老公路交汇处有一处公交换乘点,另沿线布置公交停靠点。
环卫设施:由环卫公司统一收集处理。
表1 三太村发展目标指标表
二、规划目标
2.1发展定位
基于三太村村庄自然环境、形态布局、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民俗节庆等特有因子,梳理三太村风貌结构,明确村庄规划发展定位。紧扣村庄产业特色,以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产品产业园为核心,引入“产业与生态同步,农业与绿色同行”的理念,打造融合互联网+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及加工、都市人群乡村生活体验等多种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于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打造三太村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区。
2.2发展思路
规划致力构建一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耕地保有量规模不减少、环境风貌不破坏的原则,加强三太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盘活存量用地、荒废地复垦利用。同时,设置规划“留白”区,使规划既有落实上位规划“三区三线”的刚性管控,也能为村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弹性空间,尤其是文旅等产业用地。
2.3发展目标
结合三太村原有规划评估和村庄建设总结分析结果,研究制定三太村发展目标,明确各项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
三、村庄规划
3.1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三太村发展特色,构筑农业产业融合架构,实现农业生产集聚,将三太村的产业规划为以传统种植为主,以特色果园和乡村休闲旅游为辅,并规划出六个产业片区。
生态农业种植区:以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的种植为主,加强对现状形成的种植区的规划引导,充分利用现状农田地势平坦的优点,加强农业技术的普及,扩大种植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农业机械化生产。
绿色农产品产业园:以“现代高效、绿色生态、低碳循环”为发展理念,以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为主线,重点发展绿色粮油产业、优质蔬菜产业、畜禽生态养殖产业、水产健康养殖产业、高效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与贸易,将现代农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方向拓展,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产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对乡土、乡物、乡俗、乡园、乡作等乡土本色的利用,以乡野为空间、以乡物为载体、以乡园为生活等发展乡村旅游,在该区域提供各类产业配套设施等。
水产健康养殖产业:结合村庄水塘、河流水系发展青虾养殖,充分利用村庄丰富的水系资源,增加村民收入和实现村庄产业多元化。
高效农业种植区:结合村庄现有的蔬菜大棚,以发展优质蔬菜瓜果为主体,以生产精细蔬菜、加工型蔬菜为重点,以鲜可达农业为依托,以发展精品蔬菜为突破口,不断壮大蔬菜区域特色产业,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基地生产与产后加工流通相互促进的农业主导产业,扩大示范区蔬菜瓜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特色蓝莓种植:依托现有蓝莓种植基地,可以为旅游人群提供服务,让观光采摘的游客“观果景、赏果花、闻果香、品果甜”,最大限度地与自然融合。
3.2配套设施规划
3.2.1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对外交通道路:对外交通主要依靠省道354和县道014,路面材质为沥青路面。
村庄内部道路:绿色农业产业园园区内部道路宽度控制在8.0~12.0m,主要道路路面宽度为4.5~8.0m,次要道路路面宽度为2.5~3.5m,户户通路路面宽度为1.5~2.5m。
路面材质:主要道路路面材质使用沥青、水泥、块石、混凝土砖等,次要道路、户户通路优先选用合适的天然材料,如卵石、石板、废旧砖、砂石路等,禁用土路。
3.2.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参照《安徽省村庄规划编制标准》(DB34/T5011-2015),中心村按照实际需求选配13项公共服务设施,自然村选配2项公共服务设施。
3.2.3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参照《安徽省村庄规划编制标准》(DB34/T5011-2015),中心村需要配套8项基础服务设施,自然村需要配套5项基础服务设施。
3.3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3.3.1生态水域保育区
人口:以生态移民为主,只保留少量的生态维育人口。
生态管控:以生态培育为主,全面生态修复,严控建设活动,仅允许应急救援等必要的配套设施以及经评估与生态系统相适应的少量小规模高端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产业类型:以江河景观恢复为主。
3.3.2生态水域修复区
人口:保留适量产业服务和居住人口。
生态管控:以农业产业化的生态建设为主,允许少量配套设施建设,建筑高度不应高于12m。
产业类型:一三融合发展,农旅结合,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创新发展旅游业,拓展农耕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多种功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引领旅游消费新方式。
3.4历史文化保护及特色风貌规划
三太村乡村风貌属于《芜湖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中的西部江南水乡景观风貌区和圩区型乡村。
村落空间布局(宏观)指引:应延续集中块状的聚落布局,农田或水塘成为村庄界面,布局于村落外围形成环抱状围合聚居,以缩短农民的耕作距离。乡村的密度和规模允许相对更大,维持不规则同心圆向外逐渐发展。
乡村公共空间(中观)指引:应维护或建构明确的乡村中心,通常以村里的大树或水塘为活动中心,形成向心的公共空间。村庄道路应从村庄中心向外成辐射状,规整交叉布局,形成自由棋盘式或鱼骨式的网络,利于通风排水。
民居建筑单体(微观)指引:平面布局应采用集中且相对规整的布局方式,二或三开间,同时兼顾与周边道路以及农田的空间关系。布局规整的小院落,构建围墙,界定小街巷。建筑色彩建议采用粉墙黑(或红)瓦,建筑单体建议采用1~3层,以坡屋顶为主,采用木质或铝合金门窗,窗洞大小适宜。
3.5安全和防灾减灾规划
防洪排涝:规划清淤整治三太村境内水系,加强水系疏浚和雨水排放能力,对防洪堤坝进行加固,减少洪水灾害。
消防安全:规划在村庄自建义务消防队,采用给水管网与天然水体相结合,作为消防水源。生产区用地宜选择在村庄的一侧或边缘,打谷场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宜选择在村庄的边缘并靠近水源。
抗震防灾:三太村规划范围内地震基本强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一般建筑物按照0.15g设防。
四、实施保障措施
4.1返乡青年创业政策,长效激励人才回流
有见识、有知识、有共识的“新型农民”是乡村振兴建设的“中坚力量”,推动“湾沚好青年”征选计划,市区镇给政策、给资金、给技术、给待遇。招募18~40岁的年轻人回乡,充实农村“两委”干部,同时为返乡青年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很有才、会发财”的优势引领本地乡民共同致富,形成良性发展,激发乡村造血活力。
4.2完善土地配置政策
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保障乡村振兴建设与发展所需的相应土地规模,并按一定规模或比例解决配套设施农用地问题。大力推动荒滩、荒坡兴建以农业、林业为主导产业的项目以及集约化农田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循环农业示范为目标的土地利用。
4.3盘活集体建设用地
现下绿色生态、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可以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来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用于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提高村民收入。
4.4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整合撬动财政资金
项目建设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收益不确定、社会效益高等特点,其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扶持,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五、结语
在村庄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要坚持规划先行,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先规划后建设。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坚持保护和节约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防止乡村建设“千村一面”。坚持有序推进、务实规划、按需规划,防止片面追求村庄规划快速全覆盖、大拆大建。将城乡融合发展和规划实用性相结合,加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者:唐玲,章鹏,朱唐兵,孔默佳)